只有技术革新才能够拯救我国铜加工产业
2015年,我国铜加工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产能产量增速未减。2015年,我国铜材产品产量达1498.7万吨,同比增长25.2%,增幅比上年增加14.42个百分点,产量增幅最大的省区是山东、广东、江苏和江西,江西跃居铜材产量第一大省。从产品消费结构上分析,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铜加工材最大应用市场为电力工业用铜线缆,消费量约占铜材市场消费总量的50%。
固定资产投资未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我国有色金属加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3.41亿元,占有色金属工业投资完成额的49.99%,仍为我国投资之热中之热,其中铜压延加工项目553个,完成项目投资525.67亿元,比上年增加35.44%,占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及压延加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5.91%。
“十二五”时期,我国累计完成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和压延加固定资产投资3701.5亿元,年平均增幅达44%。“十二五”前三年完成投资总额为7372.9亿元,相当于“十二五”五年的两倍,说明在目前形势下,对有色金属产能扩张的控制并不得力。同时,从投资完成额排前十名的省区中可以看出,产能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效解决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难有起色。据统计,2015年,我国进口铜加工材64.9万吨,同比减少3%;出口48.9万吨,同比减少0.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世界发达经济体对有色金属需求不足,我国有色金属出口形势恢复缓慢。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投资方案的制定等,不能对国际市场期望过高,仍应坚持以内需为主。同时,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调整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对发达国家的特殊合金、高精板带和压延铜箔等高精加工材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低效运行仍是铜、铝加工产业经济运行主旋律。最新数据显示,加工企业利润额在有色金属工业利润总额中占比较高,但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只有4%。
从整个有色金属工业全局看,由于国内外有色金属需求疲软、大多数品种价格低位震荡。生产成本要素刚性上升等原因,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面逐步加大,主营活动利润负增长。但实现利润方面,情况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国有企业下降,私营企业增长;大中型企业下降,小型企业增长;矿山和冶炼企业下降;加工企业增长。就加工产业而言,尽管从统计数据看企业利润有增长,但其增幅低于产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实际上在下降。
行业自身努力是关键
原材料价格跌宕起伏,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铜材加工费不断下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苏缓慢导致市场需求不确定,使得众多铜加工企业继续处于微利时代。
“当前,我国铜加工产业发展的希望,取决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和行业自身的努力,后者是关键,是我们自身可以控制的。”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马世光在会上指出。
在外部环境方面,期待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在铜的应用没有重大突破、市场需求领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十二五”建设项目的逐步竣工投产,铜加工产业投资行为能逐步回归理性。同时,对一般精度产品的投资建设应予以制约,使产能扩张的步伐逐步减缓下来。
我国铜消费占全球45%,对国际市场铜的依存度高达75%,这推升了国际铜价。而国际铜价及其波动总体上掌控在国际铜业寡头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手中,买卖中是否能获利,我国没有话语权。铜加工作为终端消费者在议价方面更处于劣势,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高价位及其波动的常态化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了财务费用、打压了利润空间,严重影响了铜加工企业经营。
在行业自身努力方面,提高产业升级自觉性。提高技术水平和降低制造成本已成为行业共识,企业在技术管理中务必追求精益求精。欧、美、日等有色金属技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这一点,对全部工序实行标准化管理,并且通过培训把标准化的工艺和操作转化为操作工人的习惯,通过认识的提高确保工序质量。
释放降低成本方面的全部潜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把降低产品成本纳入科研工作范围。二是高度重视资源再生和再生产业建设。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逐步走上正规和规模化,目前全国再生铜、铝、铅再生利用率已平均达到29%,虽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与“十二五”末期相比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再生产业建设不仅仅是为缓解资源紧张,其在降低加工产品成本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显着的,企业要认真解决再生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